“假性自体”:只有努力变优秀才有价值-博天堂在线开户


什么是“假性自体”?以下是一种通俗的描述。

一个小婴儿的出生,对于其自身而言,首先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诞生,因为婴儿心理方面的自我并没有诞生,ta没有“我”的概念。当内心的需求被镜映,“我”才能渐渐形成。比如母婴互动时,当母亲和婴儿的两眼相对,妈妈凝视婴儿的眼睛充满温柔和光亮,从而激发出了双方大脑很多的神经回路,这时候的婴儿是愉悦的,ta感到了自己被看见。
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真实的自我的发展,是取决于在父母头脑里ta是否是个独立的个体。孩子有被看见、被听见、被感受到、被欣赏的渴求。但是有时候,父母没有能力去做到这些,也许是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,也许是经济拮据对孩子照料不周,也许由于父母本身性格的原因,没有办法理解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,这时候孩子内心被看见、被听见、被感受到、被欣赏的需求被忽略,就得不到满足。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,那怎么办呢?

假如这个孩子自身的生理素质良好,头脑聪明,在学校只要努力就会得到老师的青睐和肯定,这种经验就会给ta造成一种感受:哦,只有我表现好、优秀,才能证明我是有价值的。相反的,假如这个孩子能力一般,怎么努力学习都是倒数十名,是不会发展出这种策略的。不断积累的经验塑造了我们的这种内在结构,这就是一个人的内在“工作模式”,由此而发展出的一种“假性自体”。“假性自体”使孩子表现出来的是:只有去照顾别人的需要,满足别人的期待,才能感受到自我的价值。这是为了生存而发展出来的,而真实的自体一直是被忽略的。时间长了,有的进入大学的孩子,一下没有方向,不知道什么能让自己快乐,好像一种空心病,比如过早牺牲了童年,失去了享受快乐的能力,任何东西只要实现了目标,很快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,然后去追求更高的目标……

简单来说就是: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绝对支配地位,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很容易步入取悦父母的节奏,然后压抑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,长大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。然而,小孩子在取悦父母的同时,也付出了代价——逐渐的失去了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绪的联系。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所喜欢的,内心深处感受不到愉悦和满足,表面上光鲜和成功,内心深处是迷茫和空虚,甚至突然有一天,发现自己再也做不好往日的事情了,在自己本来擅长的领域开始失败……

温尼科特曾提过这样一个案例:这是一个年轻人,当他第一次走进分析师办公室的时候。他露出一副快乐的傻瓜的样子,装出微笑的表情,专注于他的行为,他带着一种傻乎乎的微笑,仔细地把他的呢子上衣折叠在躺椅旁边,就好像完全处在电影场景中一样。他看着自己这样做,同时也知道我在看着他,他所做的这些引起我的注意。他回答道:我的父母亲喜欢我扮演傻瓜,小时候只有当我为了取悦他们和邻居们扮演村里的傻瓜时,我才感到被承认。扮演傻瓜对他来说成了他的第二天性,假性自体掩藏着一种真正的痛,真实自体没有权力被提及,想起这些对他而言是非常痛苦的。因为他感到被这种假的姿态囚禁了。对他而言,在日常生活中,不管和什么人在一起时,要做到自发和自然都是不可能的。那些被假自体支配的人可能会看起来很成功,但是他的内在会觉得空洞和无意义。

因为对孩子而言,父母对他们的爱伴随着苛刻的条件,不能全然地接纳孩子,以至于孩子与自己真实的深层感受失去了联系。

只有觉察并触碰到自己真正的感受,重新体验自己被分裂出去的情感,改变才会发生,但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并不容易做到,也同样很难发现自己的受伤和愤怒,但这些被分裂到意识以外的感受其实一直都存在。只有触碰到自己真正的感受,才能逐渐分离并重建一个稳定,成熟的自体。
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本文由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转载供稿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网站地图